(一)直击素材
【作文题目】
阅读下面“典型素材”和“相关话题”中的两则材料,请以“理解”为话题,写一篇作文。
【典型素材】
从焦虑中读懂期待
“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”,举国上下,万众一心,为的是争取早日打赢这场硬仗。
从闻令而动、勇挑重担的人民子弟兵,到席不暇暖、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;从每天在防疫第一线工作14个小时的老党员,到身患渐冻症仍固守阵地的医院院长……尽管岗位不同,但每个人都努力做
到守土尽责。
疫情突如其来,情况复杂多变。在舆论场中也响起一些“尖锐”的声音。有的质疑少数干部不作为乱作为,有的叩问相关机构工作有缺失,还有的探寻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……每一个问号都需要拉直。因为每
一个问号都代表着公众的关切,他们大都通过网络发声,关注战“疫”每一小时的进展,他们渴望在关键时刻为武汉做点事情、鼓鼓劲,为一线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、帮帮忙。
这些夹杂着焦虑和质疑的声音值得正视。回应它们,也是读懂民众期待、与民众良性互动的过程。也许有的质疑并不准确,有的发问比较轻率,但无论什么情况,不妨抱着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的开放心态。尤其是当下,一些值得探讨的建设性意见和正向诉求,更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倾听,寻找改进工作、完善疫情防控机制的契机。
当然还应该看到,疫情紧急,刻不容缓,防控工作千头万绪,前方工作人员神经绷得再紧,也难免有疏漏之处。对这些疏漏过度指责、一味谩骂,并不能解决问题,关键是要进行建设性的沟通,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,促进网上线下共同努力,对难题进行集中攻关。
最根本的是,无论焦虑的网友,还是前方忙碌的部门和人员,都希望通过各种努力让疫情早日消散,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挺过难关。有了这种共识,便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,我们完全有信心、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(人民日报客户端秦川2020-02-01)
【相关话题】
人命关天,岂能甩锅
中国战“疫”鏖战正急。无论南北老幼,无分医生干群,各自贡献,共同担当。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——人命关天,大意不得。
正因如此,人们对黄冈卫健委唐主任一问三不知导致免职拍手称快,也对湖北省红十字会口罩分配去向发出质疑,还对捐赠背后是否存在猫腻表示愤慨。
刚刚,湖北省红十字会回应了,称工作失误导致信息不准确,吊诡的是,回应稿的日期却又“不准确”地写成了2019年。
询之专业人士,指出KN95是国标,N95是美国标准,说KN95在防护效果上约等于N95,这是医务人士的共识,不知湖北红会是引用哪里的权威说法,认为KN95不适用于新冠肺炎防护?倘若只为甩锅,简直令人惊诧。
人命关天,兹事体大。遗憾的是,不论是黄冈唐主任的一问三不知,还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粗心回应,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命关天的轻慢和粗疏。人们的愤怒,不可避免地带有情绪化,但这种情绪背后是对人命关天的敬畏。面对人命关天,所有关于失误、疏忽的辩解乃至歉意,都是苍白的,无力的。
疫情突如其来,重点地区的官员也好、专家也好,同样猝不及防。这些日子,他们夜以继日、四处奔波,非常辛苦,让人心疼。工作中,会有一些不应出现的失误,一些忙中出错的漏洞,一些难以预见的空
白有待填补,群众是通情达理的,话讲清楚了是能够接受的。
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大战役,面对这些失误、漏洞和空白,采取什么态度?是愧疚反思,尽快纠正弥补,还是颟顸无知,甚至推诿甩锅——这是众目睽睽之下衡量你称职与否的一杆秤。群众不能接受文过饰非,不能接受揽功诿过,特别是在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情面前。
抗疫任重道远,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。当人们对疫病的认知趋向统一,当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纷纷到位,当各类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,物资调配就成了重中之重。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,事关抗疫成败,事关社会稳定,事关民心所向。
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担当、有没有能力的时候到了。一些事情平时尚能含糊,战时一下子就大白于天下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全民监督成为可能。一切防疫措施和效果,都放大在监视器下。是因为客观问题的复杂导致应对失当,还是因为作风漂浮、管理混乱导致昏招迭出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
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谈及抗疫时,三度强调一个原则: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,人民利益高于一切。在这个原则面前,个人的得失、组织的面子、小团体的利益,都无足轻重。责任不容推卸,失误不能甩锅。人民的生命健康至高无上,更不容一丝一毫的怠慢。
人命关天,请把各项工作做得细一些、再细一些,实一些、再实一些。工作的实际成效,比任何辩白和致歉都更有力,都更能赢得人心。
(2020年01月31日人民网)
(二)范文导写
【主题界定】
战“疫”鏖战正急,质疑之声四起,而回应之声也不断。梳理这些责难,除了个别问题之外,大多是理解不畅造成的。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因意见、观点或利益相左而产生矛盾,也难免因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误会、摩擦,在这种情况下,唯有宽容理解之心才能解决这一切。首先我们要弄明白“理解”的内涵。理解又称为领会、了解、懂得。理解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,理解是一种换位思考,理解是对人生的一种领
悟,理解是心灵的一种升华。因此该文离不开写人的心理和情感的转变,离不开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。文章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,以真实为基础,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片段,来表现对“理解”的诠释和感悟。选材事例要典型,要有真情实感,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;选材要力求新颖生动,避免陈词滥调;选材要细小,以小见大,方能彰显深刻的主题。
【阅读范文】
架起心灵的桥梁
曾经因为妈妈的喋喋不休而备感厌烦,出言不敬;曾经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深感羞耻,怀恨在心;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时冲动而翻脸断交,誓不两立;曾经因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烧,出口大骂。
的确,生活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与鲁莽。人们的心灵就好比河流的两岸,中间隔着浩浩流淌的河水,而河的两岸则是永远平行地延伸,不接触,不相交。然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,人的心灵需要彼此沟通,就好比河的两岸需要架起桥梁,才能越过河水的阻隔,由此及彼。
架起心灵的桥梁,人与人之间才有理解;架起心灵的桥梁,人与人之间才有默契;架起心灵的桥梁,人与人之间才有快乐。心灵的桥梁,是情感交流的通道,是灵魂共舞的纽带,是美的连接,是爱的永恒。 大禹治水,三过家门而不入,是家人的理解给了他战胜洪魔的决心与勇气;岳飞抗金,征战沙场,生死未卜,是老母亲的理解给了他精忠报国的豪情与正气;双目失明的海伦•凯勒,失去了感知大千世界的窗口,长年累月与黑暗为伴,是老师安妮的理解给了她生存的信念与希望;一位黄土高原上的半百老者,为了追求人体美的崇高艺术,忍受了无数的鄙视与误会,是妻子的理解给了他追求艺术的执着与坚忍。
是啊,理解能够使已死的东西复活,理解能够使丑陋的东西发出迷人的光彩。这个世界若是没有了理解,整个宇宙也许都会窒息。
爱与恨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感情,但是,倘若没有了心灵的桥梁,你在爱恨面前或许就会感到茫然。一对分了手的恋人,若干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相遇了。她对他说:“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恨着
你!”听了这句话,他会怎样?如若他不理解这种恨,或许他会冷冷地一笑,丢下一句“你恨吧,我不在乎”,然后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。但是,如果他与她之间有一座心的桥梁,那么他应该懂得,这种恨正是
一种爱的表现。试想,一个毫不在乎对方的人,必定早将对方忘得一干二净,哪里还会存在什么恨?
朋友,或许你应该明白一点什么。是的,懂得“有容乃大”是一种理解;懂得良药苦口是一种理解;懂得别人的苦衷,懂得安慰别人,懂得关心别人,也是理解。
架起心灵的桥梁,因为理解就是乐;架起心灵的桥梁,因为理解就是爱!
【导读评析】
作者巧妙设喻,将理解比作“心灵的桥梁”,并以此为论点展开论述,观点积极而鲜明。所举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、岳飞抗金,以及海伦•凯勒的例子,都紧紧围绕“理解”来展开,论据典型,很有说服力。作者先列举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,从正面论述了“理解”的重要性;然后又列举恋爱男女的例子,从反面进行论证。思路清晰,说理浅显易懂。语言整散结合,读来朗朗上口。
(三)拓展积累
【名言警句】
对自己的痛苦敏感,而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,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。
——池田大作
理解别人,是求得和平的重要因素。
——王尔德
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,更优美,更珍奇,那就是知人之明。
——巴顿
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。
——歌德
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。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,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。
——托尔斯泰
最卓越的东西也常是最难被理解的。
——爱迪生
人与人之间,原存在许多隔膜与怀疑,唯有理解是化隔膜为知己、释怀疑为良友的桥梁。
——赫尔利
当初诺贝尔研制炸药的时候,出过几次事故,导致弟死父残,最后连助手也离开了他,没有人愿意把厂房租给他用,别人都不理解他,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危险的事情。可是他没有放弃,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,立志发明出安全炸药。又经历了若干次的失败,他终于成功了,还为后人留下了诺贝尔奖学金。有很多成功的人,在最开始奋斗的时候,许多做法都是不为人所理解的,连林肯这么谦逊的人,也有固执己见不听取其他议员意见的时候,不过事后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。坚持自己正确的决定,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没有关系。
——《得不到理解也没有关系》
有这么一个事实:无论你的用心怎样善良,你的感情怎样纯真,你的牺牲多么巨大,你的痛苦多么深,你想把整个身心乃至生命奉献给社会、他人,也难免被社会和他人误解。尽管我们不怕被人误解,但是,被自己所钟爱的社会和人误解,毕竟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。人人都渴望理解,人人都呼唤理解,理解之泉为什么就挖掘不出来呢?从历史上看,我们这个民族一向推崇“自扫门前雪”“好自为之”一类的处世哲学。缺乏热情、情感麻木,对一切都冷若冰霜,这些特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,而“十年浩劫”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,大家说话办事都处处防着他人,以免予人口实。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信任,又何谈理解?
——《关于理解的反思》
【人物事例】
★南宋两江转运判官王野受到别人诽谤诬陷,被罢了官。回到家中,因为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,怕她难过,就假称自己要调到别处去做官了——想以此让母亲高兴高兴。母亲说:“你罢官的事,我已经知道了。当初你的父亲就是因为敢于直言进谏,触犯了当权者,被贬谪流放。现在你又是这样,我正为你能继
承父风而高兴,还有什么忧愁?”王野非常感谢母亲能够理解自己。
★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,他们俩之间有着真挚的友谊。他们年轻时曾经合伙做生意,盈利以后,管仲总是要分得多一些。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是财迷,而是认为管仲是因为家里比较穷。管仲曾为鲍叔牙出主意办事,结果却办砸了,但是鲍叔牙并不因此认为他没有本事,而是认为客观条件不利。他们还曾经一起参军打仗,进攻时管仲总是落在军队的最后;撤退时,他又跑在军队的最前面。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胆小,而是觉得他因为家中有老母亲要奉养。管仲曾经几次为国君做事,又几次被国君赶走。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有能力,而是觉得他没有遇到好时机。管仲曾为公子纠争当齐国国君出过力,对后来当了国君的公子小白有“一箭之仇”。管仲被“幽囚”而“受辱”,鲍叔牙不以他受过侮辱为耻,知道他“不羞小节”,只是耻于不能扬名天下。后来,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,自己做管仲的下属。管仲深有感触地说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牙也。”
★一次,一个人在他的地里挖出了一个绝代佳人的大理石雕像,于是他将雕像拿到一位喜欢各种艺术珍品的收藏家那里出售。收藏家用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,然后他们就分手了。在回家的路上,他边走边想,自言自语地说:“这笔钱能使生活过得更加幸福。石雕是死的,埋藏在地下那么长时间,怎么会有人出这么多钱买它呢?”而收藏家却在欣赏他的雕像。他思索着,也自言自语地说:“这雕像栩栩如生,是多么伟大的杰作!而它刚从千年酣睡中苏醒!为何竟有人不珍惜这伟大的艺术作品,而去追求那无生命又无诗意的金钱呢?”
★古时候,有位名叫林子宣的人,出生于市井之中,从小就发奋刻苦学习,但却受尽了市井流氓的侮辱。在忍辱负重下,他十五岁时高中举人,并回乡做了知府。有一日,林子宣的友人前来拜访,问:“今已高中举人做了官,为何不教训那些流氓?”子宣答曰:“我今日高中举人,已经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训,你看,这些人终日在家,不敢出门,生怕惹事。我已做了知府,何必将他们赶尽杀绝呢?”其实,子宣的几句话无不显示了他高尚的品格,正是他理解了这些人,才会抱着一颗心选择宽容。
【作文题目】
阅读下面“典型素材”和“相关话题”中的两则材料,请以“理解”为话题,写一篇作文。
【典型素材】
从焦虑中读懂期待
“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”,举国上下,万众一心,为的是争取早日打赢这场硬仗。
从闻令而动、勇挑重担的人民子弟兵,到席不暇暖、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;从每天在防疫第一线工作14个小时的老党员,到身患渐冻症仍固守阵地的医院院长……尽管岗位不同,但每个人都努力做
到守土尽责。
疫情突如其来,情况复杂多变。在舆论场中也响起一些“尖锐”的声音。有的质疑少数干部不作为乱作为,有的叩问相关机构工作有缺失,还有的探寻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……每一个问号都需要拉直。因为每
一个问号都代表着公众的关切,他们大都通过网络发声,关注战“疫”每一小时的进展,他们渴望在关键时刻为武汉做点事情、鼓鼓劲,为一线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、帮帮忙。
这些夹杂着焦虑和质疑的声音值得正视。回应它们,也是读懂民众期待、与民众良性互动的过程。也许有的质疑并不准确,有的发问比较轻率,但无论什么情况,不妨抱着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的开放心态。尤其是当下,一些值得探讨的建设性意见和正向诉求,更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倾听,寻找改进工作、完善疫情防控机制的契机。
当然还应该看到,疫情紧急,刻不容缓,防控工作千头万绪,前方工作人员神经绷得再紧,也难免有疏漏之处。对这些疏漏过度指责、一味谩骂,并不能解决问题,关键是要进行建设性的沟通,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,促进网上线下共同努力,对难题进行集中攻关。
最根本的是,无论焦虑的网友,还是前方忙碌的部门和人员,都希望通过各种努力让疫情早日消散,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挺过难关。有了这种共识,便会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,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,我们完全有信心、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(人民日报客户端秦川2020-02-01)
【相关话题】
人命关天,岂能甩锅
中国战“疫”鏖战正急。无论南北老幼,无分医生干群,各自贡献,共同担当。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——人命关天,大意不得。
正因如此,人们对黄冈卫健委唐主任一问三不知导致免职拍手称快,也对湖北省红十字会口罩分配去向发出质疑,还对捐赠背后是否存在猫腻表示愤慨。
刚刚,湖北省红十字会回应了,称工作失误导致信息不准确,吊诡的是,回应稿的日期却又“不准确”地写成了2019年。
询之专业人士,指出KN95是国标,N95是美国标准,说KN95在防护效果上约等于N95,这是医务人士的共识,不知湖北红会是引用哪里的权威说法,认为KN95不适用于新冠肺炎防护?倘若只为甩锅,简直令人惊诧。
人命关天,兹事体大。遗憾的是,不论是黄冈唐主任的一问三不知,还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粗心回应,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命关天的轻慢和粗疏。人们的愤怒,不可避免地带有情绪化,但这种情绪背后是对人命关天的敬畏。面对人命关天,所有关于失误、疏忽的辩解乃至歉意,都是苍白的,无力的。
疫情突如其来,重点地区的官员也好、专家也好,同样猝不及防。这些日子,他们夜以继日、四处奔波,非常辛苦,让人心疼。工作中,会有一些不应出现的失误,一些忙中出错的漏洞,一些难以预见的空
白有待填补,群众是通情达理的,话讲清楚了是能够接受的。
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大战役,面对这些失误、漏洞和空白,采取什么态度?是愧疚反思,尽快纠正弥补,还是颟顸无知,甚至推诿甩锅——这是众目睽睽之下衡量你称职与否的一杆秤。群众不能接受文过饰非,不能接受揽功诿过,特别是在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情面前。
抗疫任重道远,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。当人们对疫病的认知趋向统一,当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纷纷到位,当各类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,物资调配就成了重中之重。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,事关抗疫成败,事关社会稳定,事关民心所向。
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担当、有没有能力的时候到了。一些事情平时尚能含糊,战时一下子就大白于天下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全民监督成为可能。一切防疫措施和效果,都放大在监视器下。是因为客观问题的复杂导致应对失当,还是因为作风漂浮、管理混乱导致昏招迭出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
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谈及抗疫时,三度强调一个原则: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,人民利益高于一切。在这个原则面前,个人的得失、组织的面子、小团体的利益,都无足轻重。责任不容推卸,失误不能甩锅。人民的生命健康至高无上,更不容一丝一毫的怠慢。
人命关天,请把各项工作做得细一些、再细一些,实一些、再实一些。工作的实际成效,比任何辩白和致歉都更有力,都更能赢得人心。
(2020年01月31日人民网)
(二)范文导写
【主题界定】
战“疫”鏖战正急,质疑之声四起,而回应之声也不断。梳理这些责难,除了个别问题之外,大多是理解不畅造成的。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因意见、观点或利益相左而产生矛盾,也难免因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误会、摩擦,在这种情况下,唯有宽容理解之心才能解决这一切。首先我们要弄明白“理解”的内涵。理解又称为领会、了解、懂得。理解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,理解是一种换位思考,理解是对人生的一种领
悟,理解是心灵的一种升华。因此该文离不开写人的心理和情感的转变,离不开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。文章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,以真实为基础,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片段,来表现对“理解”的诠释和感悟。选材事例要典型,要有真情实感,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;选材要力求新颖生动,避免陈词滥调;选材要细小,以小见大,方能彰显深刻的主题。
【阅读范文】
架起心灵的桥梁
曾经因为妈妈的喋喋不休而备感厌烦,出言不敬;曾经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深感羞耻,怀恨在心;曾经因为朋友的一时冲动而翻脸断交,誓不两立;曾经因为陌生人的一不小心而怒火中烧,出口大骂。
的确,生活之中存在着太多的误会与鲁莽。人们的心灵就好比河流的两岸,中间隔着浩浩流淌的河水,而河的两岸则是永远平行地延伸,不接触,不相交。然而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,人的心灵需要彼此沟通,就好比河的两岸需要架起桥梁,才能越过河水的阻隔,由此及彼。
架起心灵的桥梁,人与人之间才有理解;架起心灵的桥梁,人与人之间才有默契;架起心灵的桥梁,人与人之间才有快乐。心灵的桥梁,是情感交流的通道,是灵魂共舞的纽带,是美的连接,是爱的永恒。 大禹治水,三过家门而不入,是家人的理解给了他战胜洪魔的决心与勇气;岳飞抗金,征战沙场,生死未卜,是老母亲的理解给了他精忠报国的豪情与正气;双目失明的海伦•凯勒,失去了感知大千世界的窗口,长年累月与黑暗为伴,是老师安妮的理解给了她生存的信念与希望;一位黄土高原上的半百老者,为了追求人体美的崇高艺术,忍受了无数的鄙视与误会,是妻子的理解给了他追求艺术的执着与坚忍。
是啊,理解能够使已死的东西复活,理解能够使丑陋的东西发出迷人的光彩。这个世界若是没有了理解,整个宇宙也许都会窒息。
爱与恨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感情,但是,倘若没有了心灵的桥梁,你在爱恨面前或许就会感到茫然。一对分了手的恋人,若干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相遇了。她对他说:“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恨着
你!”听了这句话,他会怎样?如若他不理解这种恨,或许他会冷冷地一笑,丢下一句“你恨吧,我不在乎”,然后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。但是,如果他与她之间有一座心的桥梁,那么他应该懂得,这种恨正是
一种爱的表现。试想,一个毫不在乎对方的人,必定早将对方忘得一干二净,哪里还会存在什么恨?
朋友,或许你应该明白一点什么。是的,懂得“有容乃大”是一种理解;懂得良药苦口是一种理解;懂得别人的苦衷,懂得安慰别人,懂得关心别人,也是理解。
架起心灵的桥梁,因为理解就是乐;架起心灵的桥梁,因为理解就是爱!
【导读评析】
作者巧妙设喻,将理解比作“心灵的桥梁”,并以此为论点展开论述,观点积极而鲜明。所举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、岳飞抗金,以及海伦•凯勒的例子,都紧紧围绕“理解”来展开,论据典型,很有说服力。作者先列举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,从正面论述了“理解”的重要性;然后又列举恋爱男女的例子,从反面进行论证。思路清晰,说理浅显易懂。语言整散结合,读来朗朗上口。
(三)拓展积累
【名言警句】
对自己的痛苦敏感,而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,这是人性的可悲的特色之一。
——池田大作
理解别人,是求得和平的重要因素。
——王尔德
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,更优美,更珍奇,那就是知人之明。
——巴顿
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。
——歌德
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。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,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。
——托尔斯泰
最卓越的东西也常是最难被理解的。
——爱迪生
人与人之间,原存在许多隔膜与怀疑,唯有理解是化隔膜为知己、释怀疑为良友的桥梁。
——赫尔利
当初诺贝尔研制炸药的时候,出过几次事故,导致弟死父残,最后连助手也离开了他,没有人愿意把厂房租给他用,别人都不理解他,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危险的事情。可是他没有放弃,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,立志发明出安全炸药。又经历了若干次的失败,他终于成功了,还为后人留下了诺贝尔奖学金。有很多成功的人,在最开始奋斗的时候,许多做法都是不为人所理解的,连林肯这么谦逊的人,也有固执己见不听取其他议员意见的时候,不过事后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。坚持自己正确的决定,即使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没有关系。
——《得不到理解也没有关系》
有这么一个事实:无论你的用心怎样善良,你的感情怎样纯真,你的牺牲多么巨大,你的痛苦多么深,你想把整个身心乃至生命奉献给社会、他人,也难免被社会和他人误解。尽管我们不怕被人误解,但是,被自己所钟爱的社会和人误解,毕竟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。人人都渴望理解,人人都呼唤理解,理解之泉为什么就挖掘不出来呢?从历史上看,我们这个民族一向推崇“自扫门前雪”“好自为之”一类的处世哲学。缺乏热情、情感麻木,对一切都冷若冰霜,这些特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,而“十年浩劫”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,大家说话办事都处处防着他人,以免予人口实。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信任,又何谈理解?
——《关于理解的反思》
【人物事例】
★南宋两江转运判官王野受到别人诽谤诬陷,被罢了官。回到家中,因为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,怕她难过,就假称自己要调到别处去做官了——想以此让母亲高兴高兴。母亲说:“你罢官的事,我已经知道了。当初你的父亲就是因为敢于直言进谏,触犯了当权者,被贬谪流放。现在你又是这样,我正为你能继
承父风而高兴,还有什么忧愁?”王野非常感谢母亲能够理解自己。
★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,他们俩之间有着真挚的友谊。他们年轻时曾经合伙做生意,盈利以后,管仲总是要分得多一些。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是财迷,而是认为管仲是因为家里比较穷。管仲曾为鲍叔牙出主意办事,结果却办砸了,但是鲍叔牙并不因此认为他没有本事,而是认为客观条件不利。他们还曾经一起参军打仗,进攻时管仲总是落在军队的最后;撤退时,他又跑在军队的最前面。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胆小,而是觉得他因为家中有老母亲要奉养。管仲曾经几次为国君做事,又几次被国君赶走。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没有能力,而是觉得他没有遇到好时机。管仲曾为公子纠争当齐国国君出过力,对后来当了国君的公子小白有“一箭之仇”。管仲被“幽囚”而“受辱”,鲍叔牙不以他受过侮辱为耻,知道他“不羞小节”,只是耻于不能扬名天下。后来,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,自己做管仲的下属。管仲深有感触地说:“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牙也。”
★一次,一个人在他的地里挖出了一个绝代佳人的大理石雕像,于是他将雕像拿到一位喜欢各种艺术珍品的收藏家那里出售。收藏家用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,然后他们就分手了。在回家的路上,他边走边想,自言自语地说:“这笔钱能使生活过得更加幸福。石雕是死的,埋藏在地下那么长时间,怎么会有人出这么多钱买它呢?”而收藏家却在欣赏他的雕像。他思索着,也自言自语地说:“这雕像栩栩如生,是多么伟大的杰作!而它刚从千年酣睡中苏醒!为何竟有人不珍惜这伟大的艺术作品,而去追求那无生命又无诗意的金钱呢?”
★古时候,有位名叫林子宣的人,出生于市井之中,从小就发奋刻苦学习,但却受尽了市井流氓的侮辱。在忍辱负重下,他十五岁时高中举人,并回乡做了知府。有一日,林子宣的友人前来拜访,问:“今已高中举人做了官,为何不教训那些流氓?”子宣答曰:“我今日高中举人,已经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训,你看,这些人终日在家,不敢出门,生怕惹事。我已做了知府,何必将他们赶尽杀绝呢?”其实,子宣的几句话无不显示了他高尚的品格,正是他理解了这些人,才会抱着一颗心选择宽容。
上一篇:话题07 高考话题作文“责任”, 以“责任”为话题,写一篇作文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