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泛学谷范文大全网!

《长安三万里》观后感

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: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

《长安三万里》观后感
《长安三万里》观后感

题外话:因为是观后感,只是我一时之间脑中的想法,不推敲,不深思,难免有误,望各位看官一笑了之。

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意外是没想到会看哭,因为在进影院之前,已看到电影的一些片段,也没对电影抱多大希望,只是打发一段午后时光而已,但没想到居然哭了。怎会哭呢?

一个原因大概是从电影的人物身上,我看明白了,谁也逃不过时间。在时间面前,不管是千年万年一遇的李白,还是自律的高适,都难逃时间,从意气风发到垂垂老矣。“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”。哥舒翰半身不遂,靠着城墙,望着敌兵,一句,我要是再年轻几岁……他们如此,影幕前的我们亦如此。都以为日子长着呢,转眼已是人到中年,双鬓斑白。

一个原因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。高适和李白少年相遇,志趣相投,二人都心怀天下,一腔热忱,想大展身手,报效国家。高适虽读书愚钝,却刻苦努力,且有一身武艺,高家枪法使得出神入化。这样一个人,在长安城却投靠无门,也因玉真公主不喜这粗鲁的枪舞而不得重用。

李白旷世奇才,却因是商人之子既不可科举也不得举荐,回扬州后沉溺于酒色歌舞之中。高适看不懂这样的李白,当他的长枪败于裴十二的剑下,看裴十二散开一头秀发,仰天长叹,一个女子,在这样的环境里,有才华又能怎样?

高适依旧不懂,他回梁园读书练枪,一呆就是十年。十年后李白得皇恩居高位,让高适进长安,可高适还是不懂李白的醉生梦死,匆匆离去,去边关,本想带兵杀敌,建功勋,终还是投靠歌舒翰做了一名参军,但他依旧觉得自己的做法值得,一笔一画中也是为朝廷效力。

李白真是如此不堪吗?那一首《将进酒》如何的激扬,如何的痛快,却敌不过最后一句“与尔同消万古愁”,李白挣扎过,抗争过,但是根本是无解。就像当初问孟浩然入赘“當否”时,孟浩然的“當”,高适的“否”对于李白来说,都对又都不对,所以李白是拧巴的一生。他既做不到孟浩然那样不再有任何的抱负,也做不到高适那样认准一条道走到黑。

高适在人生暮年,居高位,领兵打仗,解长安之围。李白却投靠叛军,命悬一线,亏高适暗中帮助才没被斩立绝。

在世俗中,李白是个失败者,高适是个成功者。而高适之所能赢却是因李白教他相扑时的虚实之间的关系。李白的一句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让我又一次泪目。李白就是一个天真、浪漫、幼稚的人,他一生没遇到伯乐,没有达成大展宏图,鹏程万里的抱负,可对李白来说,那又如何?

最后一个原因,是那一句只要诗在,长安就在。中华民族一路走来,经历过多少磨难,但只要那些诗在,我们的理想美好就在,感谢那些给我们留下美好诗句的诗人们,这些诗句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。

221381
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领取福利

微信扫码分享